Computer Organization
RISC vs CISC
一、RISC 架构及其主流操作系统
RISC 架构的核心特点是指令集精简,主要用于嵌入式设备、移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领域。以下是 RISC 架构的主要类别及其对应的操作系统。
1. ARM(Advanced RISC Machine)
- 应用场景:手机、平板、嵌入式设备、树莓派、高性能计算(如 AWS Graviton 服务器)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移动设备:
- Android:大多数 Android 设备运行在 ARM 架构上。
- iOS:苹果的 iPhone 和 iPad 使用基于 ARM 的 iOS。
- 桌面/服务器:
- Windows on ARM:微软推出的 ARM 专用版本(如 Surface Pro X)。
- macOS(Apple Silicon):适配苹果自研 ARM 芯片(M1/M2 系列)。
- Linux:
- Ubuntu、Debian、CentOS 等,广泛适配 ARM 设备。
- 树莓派官方系统(Raspberry Pi OS,基于 Debian)。
- FreeBSD:支持 ARM 和 ARM64。
- 嵌入式设备:
- RTOS(实时操作系统):如 FreeRTOS、Zephyr RTOS。
- 移动设备:
2. RISC-V
- 应用场景:嵌入式、科研、高性能计算,未来可能挑战 ARM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Linux:
- Ubuntu、Debian、Fedora 等社区已推出 RISC-V 支持版本。
- OpenSUSE Leap 和 Rocky Linux 也支持 RISC-V。
- FreeBSD:支持 RISC-V。
- 专用系统:
- RTOS:如 Zephyr RTOS 和 FreeRTOS。
- Berkeley Boot Loader (bbl):用于研究和开发。
- OpenEmbedded/Yocto:为嵌入式设备开发的系统。
- Linux:
3. MIPS
- 应用场景:嵌入式设备、网络设备(如路由器),曾用于工作站和游戏机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Linux:
- Debian、OpenWRT(路由器系统)。
- Gentoo 和 Alpine Linux 等轻量级发行版。
- FreeBSD:支持 MIPS 架构。
- 专用系统:
- 嵌入式系统:如 VxWorks 和 RTEMS。
- 游戏机系统:Sony PlayStation 1 和 2 的操作系统(基于 MIPS)。
- Linux:
4. SPARC(Scalable Processor Architecture)
- 应用场景:高性能计算、服务器(由 Sun Microsystems 开发)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Solaris:由 Sun Microsystems 开发的专属系统。
- Linux:
- Debian 和 Ubuntu 支持 SPARC 架构。
- FreeBSD:支持 SPARC。
5. PowerPC(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 – Performance Computing)
- 应用场景:嵌入式设备、老款苹果电脑、服务器、高性能计算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Linux:
- Debian、Ubuntu 和 Fedora 提供 PowerPC 支持。
- AIX:IBM 为其 Power 系列服务器开发的操作系统。
- Mac OS(历史支持):用于苹果使用 PowerPC 芯片的 Mac(20 世纪 90 年代至 2006 年)。
- Linux:
二、CISC 架构及其主流操作系统
CISC 架构的特点是指令集复杂,通常用于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。
1. x86(32位)/x86-64(64位)
- 应用场景:桌面电脑、笔记本电脑、服务器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桌面/服务器:
- Windows:所有现代 Windows 系统(Windows 10、11 等)以 x86/x86-64 为核心。
- Linux:
- 支持所有主流发行版:Ubuntu、Debian、Fedora、CentOS、Arch Linux 等。
- macOS(历史支持):苹果在 2006-2020 年之间使用 x86 架构芯片。
- FreeBSD:对 x86 架构的支持非常全面。
- 虚拟化和容器化:
- ESXi(VMware)、Proxmox、XenServer 等虚拟化工具非常依赖 x86 架构。
- 桌面/服务器:
2. Itanium(Intel IA-64)
- 应用场景:高端服务器(被 x86-64 替代)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Linux:Red Hat Enterprise Linux(RHEL)、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(SLES)。
- Windows Server:微软曾为 Itanium 提供支持,但已停止开发。
- HP-UX:惠普为其 Itanium 服务器开发的专属操作系统。
3. IBM Z 系列(大型机架构)
- 应用场景:银行、金融、高可靠性事务处理。
- 主流操作系统:
- z/OS:IBM 专属大型机操作系统。
- Linux:
-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和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提供对 IBM Z 的支持。
- UNIX:如 AIX。
三、汇总:RISC 和 CISC 架构上的主流操作系统对比
架构 | 类型 | 主流操作系统 |
---|---|---|
ARM | RISC | Android、iOS、Windows on ARM、macOS(Apple Silicon)、Linux(Ubuntu、Debian、树莓派 OS) |
RISC-V | RISC | Linux(Ubuntu、Debian、Fedora)、FreeBSD、RTOS(FreeRTOS、Zephyr) |
MIPS | RISC | Linux(OpenWRT、Debian)、FreeBSD、RTOS(VxWorks) |
SPARC | RISC | Solaris、Linux(Debian、Ubuntu)、FreeBSD |
PowerPC | RISC | Linux(Debian、Ubuntu)、AIX、(历史上)Mac OS |
x86/x86-64 | CISC | Windows、Linux(Ubuntu、CentOS、Fedora 等)、macOS(2006-2020)、FreeBSD |
Itanium | CISC | Linux(RHEL、SLES)、Windows Server(历史支持)、HP-UX |
IBM Z | CISC | z/OS、Linux(SLES、RHEL)、AIX |
- RISC 架构:
- 适用于低功耗、高效率场景,主流架构包括 ARM 和 RISC-V。
- 主要操作系统为 Linux 和嵌入式专用 RTOS,桌面和移动设备上也有 macOS 和 Windows 支持。
- CISC 架构:
- 适用于复杂计算和通用计算场景,主流架构为 x86 和 x86-64。
- 主流操作系统为 Windows 和 Linux,服务器领域广泛使用。
未来,RISC-V 和 ARM 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蚕食传统 CISC 的市场份额。
这些架构确定后可更改嘛
不同的架构(如 RISC、CISC、ARM、x86 等)在芯片制造时就已经决定了,后续通常无法更改。这是因为架构直接定义了芯片的指令集(ISA,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),而指令集是处理器执行所有指令的基础。
一、架构是芯片制造时决定的
- 指令集架构(ISA)决定处理器的设计:
- 指令集架构(ISA) 是一种“契约”,定义了处理器能够识别和执行的指令(例如加法、存储、跳转等基本操作)。
- 芯片设计时,制造商会根据指定的架构(如 ARM、x86 或 RISC-V)设计硬件电路,包括:
- 指令解码单元:负责解释机器代码。
- 寄存器:用于存储数据。
- 流水线与执行单元:执行指令。
- 因此,从设计电路到制造晶圆的过程中,芯片就已经确定了支持的架构。
- 硬件实现与架构绑定:
- 架构是逻辑设计,而硬件实现(微架构)是用实际的晶体管和电路来实现架构规范。
- 一旦芯片被制造完成,其硬件逻辑电路和指令解码电路就是固定的,只能执行特定架构的指令。
- 芯片设计的定制性:
- 不同架构的芯片设计有很大的差异。例如:
- ARM:以低功耗为核心,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。
- x86:以复杂指令和高性能为主,普遍用于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。
- RISC-V:开源架构,允许定制扩展指令集。
- 在设计阶段,芯片制造商会根据目标应用场景选择架构,并设计适配的硬件电路。一旦流片(芯片制造的关键阶段)完成,架构就无法更改。
- 不同架构的芯片设计有很大的差异。例如:
二、后续为什么不能更改架构?
- 硬件逻辑固定:
- 芯片的指令解码器、电路设计、寄存器文件和执行单元完全基于架构设计。如果尝试运行不兼容的指令集,芯片根本无法解码或执行这些指令,因为硬件没有对应的逻辑。
- 架构与软件生态的绑定:
- 软件是针对特定架构开发的。例如,x86 的程序使用 CISC 指令,而 ARM 的程序使用 RISC 指令。如果架构改变,原有的软件将无法运行。
- 虽然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器(如 QEMU)在不同架构上运行不兼容的软件,但这会显著降低性能。
- 架构的专用性:
- 不同架构的芯片在设计时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了优化。例如 ARM 专注低功耗设计,而 x86 专注通用计算性能。这种硬件优化是物理层面的,无法通过软件或固件更改。
三、是否有任何方式改变架构?
虽然一般情况下芯片的架构无法更改,但以下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灵活性:
1. 使用指令集仿真/翻译
- 通过软件或硬件模拟一种架构上的指令集,在另一种架构上运行。例如:
- Rosetta 2:苹果在过渡到 ARM 架构(M1 芯片)时,使用 Rosetta 2 模拟器让 x86 应用程序可以在 ARM 芯片上运行。
- QEMU:开源模拟器,可以在 ARM 芯片上运行 x86 程序,或在 RISC-V 上运行其他架构的软件。
- Transmeta:曾经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芯片,能够通过动态二进制翻译运行不同架构的软件。
- 缺点:
- 模拟和翻译会增加性能开销,通常比原生运行慢得多。
- 仿真无法改变芯片本身的硬件架构,只是通过软件适配。
2. 可重配置硬件(如 FPGA)
- FPGA(Field-Programmable Gate Array) 是一种可编程芯片,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动态改变其硬件逻辑。
- 使用 FPGA 可以模拟不同架构的处理器,例如通过加载不同的配置文件让 FPGA 工作在 x86、ARM 或 RISC-V 模式。
- 缺点:
- FPGA 的性能和能效远低于专用芯片(ASIC)。
- FPGA 主要用于科研和原型设计,实际应用中不常见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D!
评论